
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中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疫情更是让中医药火爆全球。中医药行业表面看似繁荣,实则也暗藏诸多危机。
中药原料品质和成本无法得到保障和控制。中药的原料是农副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地域的不同、季节的变迁、气候环境的变化都将会对中药材的品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中药生产的成本和药品的品质。产品商业周期短。由于行业基础是粗放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般产品的商业周期短,特别是大宗制品。有效延长产品商业周期的决定因素是“品牌”和“特色”。如“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漳州的“片仔璜”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主要是品牌效应。中医人才匮乏。中医被边缘化的症结主要在于其社会效率,也就是说目前的中医体制不能像西医一样培养大批量可进入临床的医学人才,现行中医教育培养出的中医师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跟不上社会效率的需求。中医并不适合目前这样大批量培养方式。中医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理论主要是辩证治疗。中医教育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需要中医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医科研发展滞后导致中医发展动力不足。中医向前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类对于中医学的认识程度,需要建立起现代科学在方法学上与中医学相适应的认识论。中医科研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对中医学的认识程度,中医亟需系统地发展属于中医自己的现代技术。比如研制鉴定中药的新技术,药物功能论断的新技术。中药创新动力不足。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但无论是在产值上,还是海外市场的表现上,都被日韩等国甩在了身后。全球中药市场份额一年约800亿美元,我国占10%。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生产一些很便宜的中药材,出口到日本、欧洲,然后他们就生产成一些很贵的、赚钱的产品。日本和德国反倒成了中药市场最赚钱的国家。中药虽然在世界上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国家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所占的比重也不尽如人意。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以海外超过3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计算,由中国生产的中药所占比例不超过5%。

行业如何转危为机?
1、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多渠道、多途径挖掘和培养中医药互通人才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药工按方嘱配药,两者协调配合,共同为患者服务。对于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只有真正精通中医药理论,才能为患者释疑解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对于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只有真正懂得中药的特性,才能把握用药剂量,对症下药。因此,医要通药,药要通医,医药互通才能称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培养中医药人才,要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