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了!医疗行业未来10年这几个领域最赚钱!
来源:https://www.hlthexpo.com
|
作者:advertising-100
|
发布时间: 2023-08-01
|
457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数字医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因为政策原因,数字医疗得到了越多的推动。另一方面,依托于大数据、5G、物联网、AR/VR等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医疗也在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场景实现落地。
医疗AI:医疗“AI+”正不断向医疗“+AI”演进
过去五年,近千亿资金注入医疗人工智能赛道,影像AI、新药研发AI、机器人AI、智慧医院等细分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外界的持续滋养下,AI已经在医疗中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成为媲美互联网技术一样的存在。2021年以前,新药AI初创公司融资项目极为有限,但从近两年新药AI一级市场表现可知,新药AI已经成为AI技术中最具可投性的赛道,大量投资机构蜂拥入场,将AI的应用场景从晶体发现、临床患者筛选引向了制药流程的方方面面。超声是AI企业下一个审评审批可能迎来突破的重点赛道。超声检查所产生的数据比CT、DR二维的数据多了一个时间维度,且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无诊断意义的帧数,需要AI在动态环境下甄别每一帧的价值,并将其相互对比,提取到特定时刻的责任切面,才能进行有效的影像分析。但病理AI的形势相对严峻,面临着审评审批体系之外的困难。总的来说,在审批愈发成熟的条件下,医疗AI的开发成本逐渐变得可控,更多面向小众场景的影像AI也逐步拿到了器审中心颁布的三类证,未来医疗AI的应用场景将随审评审批流程的成熟而进一步扩大,医疗AI企业也将获得更多规避风险的能力,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未来增量:向多个应用场景延伸,构造新的市场增量当前,医疗“AI+”正不断向医疗“+AI”进行演进,其作用场景也从诊疗不断向科研、保险等场景不断延伸,构造新的市场增量。从第一落点医疗机构向外扩展,既是AI开辟增量市场的有效途径,又是医疗器械审慎性审评审批选择下的被动之举。归结起来,医疗AI目前较为成熟的增量产品发展主要集中于C端与B端中的保险、药企部分,影像AI弱化了AI的医疗器械属性,基于NLP的知识图谱则在医疗之外纳入了更多维度的数据。
眼科:“器械+药物+服务”三位一体,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作为一个难得的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2022年,随着《“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的发布,眼科行业被再次提上热点。另一方面,眼科作为一个非致命疾病领域,子领域多且分散,如何抓住眼科行业的重点,摸清眼科行业未来发展的逻辑,是值得关注的重点。眼科医疗设备行业因技术壁垒高,呈现出极高的进口垄断率: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巨头(如蔡司、爱尔康、拓普康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高端设备销售占比高,其中OCT是其中临床价值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产品之一。在眼科高值耗材中,人工晶体及角膜塑形镜发展迅速: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手段,市场需求刚性且强烈,2022年,人工晶体市场规模趋近26亿元,未来还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而角膜塑形镜是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少有的安全有效手段,未来五年终端潜在市场空间超过200亿,目前竞争格局良好,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 眼科药物:给药方式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迎来新机遇干眼症及视网膜疾病是眼科用药主战场,近视防控有望成为黑马:眼科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近视、干眼症、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领域,其中干眼症、视网膜疾病、葡萄膜炎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低浓度阿托品、抗VEGF药和环孢素滴眼液为主要产品类型,滴眼剂为主流剂型:环孢素滴眼液是目前治疗干眼症最为有效的药物,且已经成为美国干眼症领域最为畅销的药品,但在国内,现阶段上市产品则依然以玻璃酸钠滴眼液(人工泪液)为主。抗VEGF药物是眼科药物销售的核心动力,包括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在内的抗VEGF药物一直以来都是眼科药物销售的核心动力,也是目前眼科药物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产品类型之一。● 眼科服务:民营眼科成为未来增长点,龙头效应明显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1年,我国眼科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1595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13%左右,在未来五年,随着患病人群的增加、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我们预测眼科服务市场的增长态势将继续保持。基于眼科治疗术式容易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可复制性强的特点,民营眼科机构成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未来,民营医院机构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占率,抢占公立医院市场。但国内眼科服务市场龙头效应明显,由于眼科患者往往对诊疗过程的精细度要求很高,且更愿意选择具有口碑、值得信任的机构,一旦龙头企业树立起业内口碑,更容易体现出先发优势,打造出规模效应,影响力可迅速提升并辐射至所有连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