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的分用是人类在不断实践和进化的结果。因此,在这过程中必然是遵循同一法则和理念,凝集出同一种理论。在中国,运用药食的理论与古代朴素的哲学( 易学) 思想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形成了以 “四气、五味”为核心的学说。
最为生动的实例便是各地在历史事件中形成的各种 “药膳”。总的运用原则: 选择那些药性平和、适口、有应用传统的种类,大抵以补虚、强体、辟邪、应时为目的,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广大群众所熟知的,如: 为应对南方湿热天气的凉菜; 以清热解毒为主体原料配制成固定配伍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凉茶品牌,而形成了具有岭南独特的凉茶文化且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应用十分普遍的保健汤羹类,如其中列举的花旗参石斛安神养阴汤,党参天冬清肺汤等。“汤疗”一书的作者调查了在香港酒楼供应以润肺为主的老火汤,频率依次为: 杏汁白肺汤、金银菜炖白肺、西洋菜南北杏炖陈肾、花胶响螺炖鸡汤、淮山杞子响螺煲鸡汤等。另一在民间应用十分普遍者为煎膏( 又称膏滋) ,这种传统剂型易于保存及服用,并适合长期应用。仅举在 《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少数为例,如养心定悸膏( 养血益气,复脉定悸) 、龟鹿三仙膏( 温肾益精,补气养血) 、阿胶三宝膏( 补血气,健脾胃) 、胃肠复元膏( 益气活血,理气通下) 等。
酒的发明,从古代中国便晓得以酒为载体,制作一些四季养生的 “药酒”。例如用于滋补的有枸杞酒( 《太平圣惠方》) ,女贞子酒( 《本草纲目》) ;活血的有红花酒( 《金匮要略》) ,地黄煮酒( 《太平圣惠方》) ; 祛风湿的有牛膝独活酒( 《千金方》) ; 补肾的有对虾酒( 《本草纲目拾遗》) 等等。
至于药物和食物共用的 “药膳”,像饮食文化各地的菜系一样,各地在长期实践中,利用本地的草药与食材,创造出形形色色的 “药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药食两用( 药食兼用) 是人类对食物和药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希望寻找那些既有特定的功能、又可长期而又较安全服用、起到调整机体某些不平衡机制的作用,随之而来,功能性食品( Functional food) 、健康食品( Health food) 、药用食品( Pharmafood)、膳食补充剂( Dietary supplement)、植物营养剂( Phyto-nutrient)、疗效食品( Therapeutic food)[13]等名称和概念纷至沓来,究其本质,仅有微小的差别,但均属于 “药食两用”范畴之内。“药食两用”和药食互渗透,已是国际上的大趋向。其理念是避免药物纠偏误用时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日常摄入达到人体恢复或保持在健康状态。